繞線速度調節:設備需具備寬范圍調速功能,且在設定轉速下保持穩定運行。速度過快易導致線材因瞬時張力過大斷裂,過慢則會顯著降低生產節拍,需根據線材材質和線徑參數預設合理區間。
張力自適應控制:張力器應能根據銅線、鋁線等不同線材類型,以及 0.1mm-2.0mm 的線徑差異自動調節張力值。穩定的張力輸出可避免線圈排列松散或導線過度拉伸,直接影響絕緣層完整性和線圈緊實度。
電源系統防護性:需使用萬用表檢測電源接入點的電壓穩定性,核查接線端子的緊固狀態,確保無短路、虛接等隱患。三相電源的相位平衡度也需達標,防止因供電異常導致伺服系統故障。

伺服驅動系統:核對伺服電機的品牌參數,通過專用軟件讀取電機運行時的定位精度(應≤0.01mm)和響應速度。驅動模塊的脈沖當量設置需與絲桿螺距匹配,避免出現累積誤差。
傳動機構精度:采用激光干涉儀檢測導軌的直線度誤差(≤0.02mm/m),觀察滾珠絲杠的運行噪音和潤滑狀態。若發現絲杠表面有劃痕或導軌間隙過大,需及時更換以保證排線定位精度。
模具夾具適配性:檢查夾具對不同規格定子的夾持同心度(偏差≤0.03mm),模具型腔與定子鐵芯的配合間隙應控制在 0.05mm 以內。定期校準夾具的氣動 / 液壓壓力,防止夾持過松導致繞線偏移或過緊造成工件變形。
排線方式適配性:根據定子槽口的寬窄(通常 3mm-10mm)和傾斜角度,選擇直排、交叉排或分層排等方式。通過試繞驗證設備能否實現槽內導線的均勻分布,相鄰導線間距誤差應≤0.1mm。
槽口參數校準:依據線徑和并繞根數(如 2-6 根并繞)精度調整槽口距離,極小防護間距需大于線徑的 1.2 倍,防止繞線過程中出現刮傷絕緣層的情況。
匝數與槽數校準:通過 PLC 控制系統預設匝數參數(誤差允許范圍 ±1 匝),在試繞后采用匝數測試儀進行實際計數驗證。同時檢查槽滿率是否符合設計要求(通常 70%-85%),避免過滿導致嵌線困難。
防護裝置有效性:確認急停按鈕的響應時間(≤0.5 秒),防護罩的聯鎖裝置是否正常工作(打開時設備立即停機)。設備運行區域需設置紅外感應防護,防止肢體誤入危險區域。
操作規范執行:核查操作規程的上勤情況和員工培訓記錄,重點關注換模、穿線等高危環節的操作流程。定期開展應急演練,確保操作人員能熟練使用防護裝置。
設備穩定性監測:用水平儀檢測機身水平度(誤差≤0.1mm/m),運行時通過振動檢測儀測量振幅(應≤0.05mm),異常振動需排查地腳螺栓或傳動部件。
工作環境管控:工作臺面需保持無油污、無金屬碎屑,配備專用工具定位槽。環境濕度應控制在 40%-60%,避免潮濕導致電氣元件老化。
維護計劃執行:核查保養記錄,重點關注伺服電機軸承潤滑(每運行 500 小時更換油脂)、導軌防塵罩完整性、張力器清潔度等關鍵項。建立易損件庫存清單,確保快速更換。
